2025年4月21日,惟胜道律师事务所举行了第322期学习例会。此次例会由黄露颖律师主讲,聚焦《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这一前沿法律议题。以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小米SU7高速公路事故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智能驾驶事故中的责任认定。
黄露颖律师指出,此类事故的责任认定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缺陷,还涵盖了人机交互中的潜在问题、法律规范对于新兴技术的适应性滞后,以及驾驶员行为等多重因素,使得责任划分变得异常复杂。
在讲解中,黄露颖律师详细介绍了智能驾驶的六级分类标准(L0-L5),着重强调了在不同等级下,驾驶员与智能系统之间的责任界限存在显著差异。她提到,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主要基于传统人工驾驶模式制定,难以有效应对智能驾驶事故中的责任认定需求。尽管《民法典》中的产品责任条款及《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通知》为责任划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迫切需要更为细致和完善的法律细则。
为进一步阐明责任认定的复杂性,黄露颖律师援引了2016年特斯拉“自动驾驶”致死案及2018年Uber自动驾驶致死案进行对比分析。她指出,在这些案例中,汽车制造商、驾驶员、软件供应商及第三方等多方主体可能因算法设计缺陷、驾驶员注意力分散、监管机制缺失等因素而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事故的责任归属。因此,准确的责任认定须建立在详细的技术分析和严谨的法律框架之上。
最后,黄露颖律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主张根据不同驾驶模式明确责任主体,并呼吁立法机关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国家级智能驾驶事故数据库,以支持更加科学、公正的责任认定。同时,她还强调了推动“技术中立”原则下的责任细分,以及加强车企在智能驾驶技术宣传中的合规性,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重要性。
本次学习例会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务经验分享,激发了大家对于智能驾驶法律问题的深入探讨与思考,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END
黄露颖律师简介
贵州惟胜道律师事务所律师,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共青团贵州惟胜道律师事务所支部委员会书记。多次参与建设工程、借贷纠纷等案件的诉讼代理工作,并协助办理过多起重要、疑难复杂案件,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
专业方向|
民商事争议诉讼/仲裁,非诉争议处理
主要领域|
建设工程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借贷纠纷、融资租赁纠纷
社会职务|
第七届贵州省律师协会留学归国人员工作委员会 委员
第六届贵阳市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 委员